在这片镌刻着生态密码的沃土上,秦岭山脉以雄浑之姿横贯南北,构筑起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以磅礴之势灌溉着两岸的丰饶田地。立足三秦大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陕西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心怀敬畏之心,深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领域,用脚步丈量秦岭的生态坐标,以数据解码黄河的生态奥秘。
这份“守护”答卷,既写满了审计人的赤子丹心,更沉淀为一串串闪光的荣耀——他们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多次获得陕西省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表彰,2人次被授予陕西省“优秀秦岭生态卫士”。今年初生态环境,他们被表彰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
为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陕西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找准改革发展与审计监督的结合点,立足经济监督定位,推动生态本底保护和生态价值转换协同增效部署改革,完善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保护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对于这支长期奋战在资源环境审计一线的团队而言,“想在前、干在先”这一理念早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研究型审计,深入研究和把握政策、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从改革大局出发思考谋划改进创新,推动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2024年,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中,他们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聚焦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综合整治等方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体制机制制度完善,尤其突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题,正确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既算“经济账”,更算“生态账”,以高质量审计成效推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审计中,他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研究型审计理念,聚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问题,精心做好“人水关系”的大文章,通过编制审计业务操作指引、实地查看走访钢结构制造、开展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审计六要素分析法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质量。同时,加大对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力度,打破传统审计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为更好揭示宏观层面问题和实现“精准打击”奠定基础。
“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他们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思考分析问题,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在充分揭露资源环境领域体制性障碍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以改革的思维和角度提出审计建议,确保情况反映准、原因分析透、问题揭示深、意见建议实。
五年来,在厅党组的领导下,他们以全面推进政治、研究、效能和清廉等“四个机关”建设为目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共组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28个,报送相关审计信息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4次,向省纪委监委移送问题线件。
“‘创新’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早一天突破新技术的应用问题,就早一天掌握决胜的主动权。”这是陕西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的工作信条。
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他们秉持创新为先,以破题之姿砥砺前行,以系统性思维在资源环境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
工作中,他们紧扣审计专司经济监督的定位,以“政治”“政策”贯彻落实为主轴,以“项目”“资金”为抓手,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双向推进。他们创新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探索运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加大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督力度。
2023年,陕西省审计厅组织开展某县(区)矿权退出情况审计,由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具体实施。
他们通过审前调研发现,该县(区)矿权退出情况异常复杂。一方面,该县(区)矿产资源丰富,矿权退出涉及多个矿山和企业,利益关联方错综复杂;另一方面,矿权退出过程中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他们采取“解剖麻雀”方式快速找准切入点,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数据源,有针对性地选择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矿山企业进行现场核查。
审计中,他们通过走访村民、询问矿企员工、查阅相关账目等方式,获取相关证据,并举一反三,扩大审计成果。
针对矿权退出补偿和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等特定事项,他们坚持把推进研究型审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审计经验与理念互通、深度与速度匹配、审计资源多维度组合,增强了对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坚持透过问题表象看本质,从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入手,按照“分步推进、先易后难、集中攻坚、借力借势”的方法,跟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查,以过硬的审计成果,为筑牢陕西生态安全防线添砖加瓦。
从山巅到谷底,从城市到乡村,都留下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审计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的坚实足迹。
他们赓续着老一辈审计人披荆斩棘、开拓新局的胆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连续多年奋战资源环境审计一线,践行守护绿水青山的承诺,把提升审计质效贯穿审计目标确定、工作质量把握、阶段任务推进、预期成果实现等环节,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他们将古树名木保护情况作为重中之重,于2024年组织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
审计中,他们秉持“聚焦重点、深入研究、发现问题、促进整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关注保护成效,持续优化和创新保护机制,统筹全面保护与分类施策的统一,从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日常养护、专业保护等情况入手,通过揭示问题、防范风险、促进整改,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审计助力。
“研究资料固然重要,但要干好审计,一定要去现场。”这是老审计人传承的“现场经”。他们怀着对生态文明的敬畏之心,克服秦岭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跋山涉水、不辞辛劳,用实际行动守护“有生命的文物”。
而今,面对新情况新任务,青年审计干部接过这份精神火炬,将传统审计方法与现代科技结合:他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无人机,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等,深入现场查看,并绕树环飞科学完整地记录各项数据,为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审计中,大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摸清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的短板弱项,通过揭示典型问题,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在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举办的专题在线培训上,陕西省审计厅从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生态价值等视角分享古树名木保护审计实践,展现了中国审计人的风采。
在新征程上,陕西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情怀,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陕西贡献力量。钢结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