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古典园林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失去其存在的基础,从而逐渐消亡。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在不同地域和时间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流派和设计师,在新的时期内又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
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建于1987年,坐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东北部,占地55公顷,城市运河流经。为巴黎最大的公共绿地,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是法国三个最适于孩子游玩的公园之一,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环境美丽而宁静,集花园、喷泉、博物馆、演出、运动、科学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公园。拉维莱特公园融入田园风光结合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以独特的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设计手法,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赏、宜游、宜动、宜乐的城市自然空间。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志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还安排了许多活动。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屈米运用了大量建筑元素作为具体的表达形式。传统法国园林中由绿篱、雕塑所形成的“点”变成了一个个红色的构筑物;用林荫大道、树墙构成的“线”变成了由建筑形成的廊架;用丛林、花坛、水池等表现的“面”则变成了大面积的草地和铺装广场。
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
“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
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三个体系中的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由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一条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流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破了轴线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花园的链条。园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等设施小品,两侧伴有10~30m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整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一全园的作用。
在线性体系之上重叠着“面”和“点”的体系。面的体系有10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游人自由活动的需要。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的一组“疯狂物”(Folies)构成。屈米不仅以这些小尺度的红色建筑物书写着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同时也给20世纪的景观发展史写下了特别的一页。
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全感。代表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在作为设计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在屈米的作品中,屈米一直在反抗千百年来建筑师传统的设计方法,那就是从几何学形态上来设计立面或者平面。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他的设计往往暗示了一种较之惯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从美学和象征手法出发钢结构制造。建筑的责任从提供功能空间转向了组织社会活动。
屈米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于中心等级、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通过“点”、“线”、“面”三个不同系统的叠合,有效地处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反思中国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城市绿地的观念上,园林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显得十分陈旧而单调。在园林与城市关系的处理上,不是像西方那样以城市建筑作为园林的参照点,而是采取了回避、遮挡的处理手法,寻求园林与城市环境的格格不入,并Biblioteka Baidu园内另建园林建筑来与园林环境相协调。这种处理手法难以满足创建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泳池;
沙丘园把孩子按年龄分成了两组,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在波浪形的塑胶场地上玩滑轮、爬坡等,波浪形的侧面有攀爬架、滚筒等,还在有些地方设置了望远镜、高度各异的坐凳等游玩设施。
这些采用钢结构的红色建筑物给全园带来明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与草地及周围的建筑物对比十分强烈,因而非常突出。这些造型各异的红色“疯狂物”以10m见方的空间体积为基础进行变异,从而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效果。“疯狂物”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实用的功能;有的处理成供游人登高望远的观景台;那些与其它建筑物恰好落在一起的“疯狂物”起着强调了其立面或入口的作用;其它的是并无实用功能的雕塑般的添景物。
世界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境域。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园林景观设计动态。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
主题花园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
“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
“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