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今天是第三个“国际零废物日”。作为一名投身低碳设计10余年的设计师,我尤为关注“无废城市”建设,并努力让设计成为唤醒公众参与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践行“常善救物”的循环再利用理念,以巧思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景观元素,使其发挥新的功能价值。在河南许昌无废公园中,以啤酒瓶为主材,同时融入陶瓷罐、轮胎等诸多废弃物修筑而成的墙面,成为公园中一道别致景观。钢结构制造在广东广州越秀公园碳中和主题园内,利用塑料瓶创作的公共艺术《“瓶”行世界》、用破损的园林修剪工具拼接组成的公共艺术《鱼跃龙门》等,仿若“低碳形象大使”,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展开生态美学的动人篇章。这些实践,皆是设计师对传统与现代、废弃与新生的创新诠释,为人们带来美好体验。
旧物料藏着时光记忆,针对不同的废弃物料、不同的地理位置等进行差异化设计钢结构制造,充分发掘材料属性及文化内涵,才能重构其生态、美学、人文及经济价值。钢结构制造比如,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设计师将废弃的窑砖融入道路设计,延续地域文化与集体记忆。广东深圳无废智能生态岛的设计,将各种废弃物如电路板、砖石、混凝土块、树枝等进行艺术再造,设计成花箱、坐凳、科普墙、艺术展台等,不仅向公众传递无废理念,还建构起人与历史、与自然的对话。
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大众行为,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以垃圾分类箱设计为例,有的设计师按照不同类型的垃圾形态,设计不同的箱体投放口;有的设计师借助科技力量,设计不同类型的垃圾感应门,引导民众正确投放垃圾。还有的设计师邀请居民参与无废社区、美丽乡村在地性营建,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久而久之,不少居民受其影响,自觉建设自己的美丽庭院、美丽生活,用聪明才智书写着生活中“变废为宝”的故事。
科技发展,赋予废物设计利用更广阔的空间园林景观设计动态。在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零废弃”环保文创产品中,我们能看到回收的废弃塑料瓶经过“化塑为丝”工艺,结合故宫文化元素再造成中式花纹丝巾、手提环保袋、眼罩等。这启发我们,要以开阔的思维和眼界看待废弃物料的创造潜力,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赋能其环保再生和循环利用。
如今,“无废”设计成为引领生活潮流的新动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深切领悟到循环利用的深刻意涵,真实感受到资源重生的奇妙力量,这不仅是设计者对美学边界的创新拓展,更向大众传递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多余”,可能恰是重塑美好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