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奇异果APP官方网站业界动态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网站动态 202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 “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实践的方法与思维”研讨会主…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15 23:20:20    浏览:

[返回]

  5月6日,202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研讨会主论坛在南京紫清湖温泉度假酒店成功举办,共有来自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的200余人于现场参会。此次论坛还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社江苏分社、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与支持。

  论坛由《中国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给予大力支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承办,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斗星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和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协办。

  主论坛分为开幕、主论坛报告、圆桌讨论、总结几大环节。嘉宾们围绕“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这一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开幕环节首先由《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金荷仙教授进行开场。她热烈欢迎出席大会的领导、嘉宾和所有与会代表,并介绍了此次会议由于疫情延期又重新启动的曲折筹办过程,最后感谢了会议的支持、承办和协办单位以及为此次会议付出的同仁。

  出席主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王建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奇异果APP官方网站、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磐岩,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田如男,《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奇异果APP官方网站、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成玉宁教授等。

  开场后的致辞环节由王磐岩副理事长主持,张大玉副理事长、张彤院长、田如男院长分别致辞。

  张大玉副理事长首先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与会来宾表示了感谢与欢迎。他提出,风景园林学科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学科理论,我们的从业人员应注重学科交叉,丰富学科内涵,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去呈现学科的成就,让社会和百姓认识与了解风景园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学科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们也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彤院长代表会议承办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他表示,“从场地到场所”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包含了场地、环境、功能和文化等诸多因素,更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一大核心课题。今天我们围绕这样一个富有意义的学术专题开展研讨,为业界甚至跨界的合作、交流和研究创建了一个新的学术场景。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广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拓展“景园设计方法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激发风景园林师的创造力,推动人居景观环境再上新的台阶。

  田如男院长代表承办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南京林业大学已有121周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风景园林学院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学”为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保持较优异的成绩。她感谢《中国园林》杂志社通过此次会议搭建的良好学习交流平台,并表示作为承办方,南林风景园林学院会努力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也希望风景园林人同心协力,共同促进风景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开幕致辞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视频录播)、王建国院士、张大玉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忠杰、成玉宁教授、AECOM景观项目执行总监Lee Parks、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晓倩(代东南大学陈薇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总设计师李存东(线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章明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林箐教授、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永红、SLA事务所创始人及设计总监Stig L. Andersson(视频录播)、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虎、上海北斗星景观设计院院长虞金龙、浙江农林大学陈楚文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严军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朱育帆教授、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Anette Freytag教授(视频录播)作主论坛报告。王向荣教授、成玉宁教授分别主持报告的上午、下午场。

  报告提出本土设计的环境观——融入本土生态环境,认为建筑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应敬畏自然、融入环境,自然、质朴、有机的美学是建筑创作的方向。善待自然是一种责任,健康生活是一种追求,自然美学是一种品位。通过介绍荣成青少年宫、成都天府农博园、昆山小桃源、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张家港金港文化中心、徐州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南京园博园未来花园、龙泉文化会客厅、景德镇淘溪明珠等项目,探讨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诠释了从眼中的自然到心中的自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是这一代建筑师的共同追求。

  报告首先提出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介绍了城市设计发展及专业知识增长的四代范型: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通过案例解析,总结了绿色城市设计根植于地域性的生物气候条件,遵循生态学的适应与补偿原理,提倡不同城市因具体时空位置和生物气候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和建筑特征。绿色城市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达成直接相关。数字时代为城市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整体优先的绿色技术方法实施路径,实现了绿色城市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升级进阶。

  报告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时代诉求:地文特征传承与特色风貌营建。以指示和讲话,引出当前地文特征传承与特色风貌营建的时代诉求。2)强基铸魂:乡村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高地。对乡村与农耕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梳理了农耕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介绍了地文特征及其风貌营建理论的发展,最后提出观念及认识、管理及政策、规划及建议方面存在的问题。3)瓶颈研判:如何延续地文特征,营造特色风貌。从场所价值认知、场所地文特征解读、集中连片保护层面进行了阐述。4)案例解读: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重点展示了门头沟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规划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2个案例。

  报告指出“场景”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引入—铸城—兴产”的城镇化发展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在重庆市的规划实践中,通过以场景引导的城市更新与开发,从思维、格局、体系、方法等方面,解构重庆特色,重塑体验窗口,构建“总场景—六大类中场景—开放式微场景”的全场景集,并依据“山城”地形与步行特征,分解为场景化片区和代表性场景,以“五态协同”的场景营造导则与指标构建起“6+60+38”的场景实施路径,形成了场景实施项目库。重庆市目前已构建起场景营城的规划体系,即“三层四划五量六态”。在空间规划体系中创新性地引入场景营城规划方法,以详细规划塑空间、以设计做场景,使富于魅力的场景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规划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引领力量。

  报告展示了连云港城市展园的设计构思过程,该项目在深入解析空间区位和周边环境基础上,从连云港的山水形胜、神仙文化出发,景观化转译了西游记故事、提取人物及景物特异形象,运用雕塑、浮雕和线刻等形式重现典型故事场景,并加以符号化的解构与重组,形成“西游寻踪八景”的主题景观空间,通过故事发展全过程代入整个展园的场景营建。最后阐述了场地、场所到场景的内在关系,并对科学逻辑、艺术逻辑、设计逻辑作出系统总结。提出景观设计以科学为基础、以艺术为形式,具有“收敛”与“发散”双重思维特征,其中耦合智慧是景观设计思维核心,引领“生态、形态、文态与活态”的有机统一。

  报告以宁杭高速公路、天津海河、西安小雁塔和新加坡南京生态岛4个项目为例,从3个方面强调了踏勘场地及充分观察场地的重要性:1)观察当地的农业及自然景观,作为绿化灰色基础设施的设计灵感;2)洞悉城市遗产的肌理细节及古建筑的韧性,以启发能彰显地方历史及建筑特色的场所营造及细部设计。3)围绕自然栖息地和濒危物种的脆弱性,设计生态修复景观,以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相互关联的危机。设计师应从“场所精神”或不同场地的独特气质中获取灵感,发掘背后的记忆和故事,以实现场地到场所的转变。

  报告以春园和畔园为例,探讨了当代建筑方法和园林方法之间保持距离又具有联系、互为中介物的关系。通过设计实践总结聚落的设计方法和策略:通过场地结构与大单元和间隙的有效结合以形成聚落;通过镶联术组织聚落,结合景观与建筑;通过场地建造,竖向统合场地、设施、建筑,并用中介物帮助揭示场地的质感;通过密度处理和空间开放,实现聚落的亲疏有致。春园和畔园的设计与建造试图体现对间隙美学的探讨,以中介物削弱建筑的单调以及其与自然的隔绝,使园林方法与建筑方法互为中介物,通过不断嵌套中介物完成对建筑、园林和自然关系的反思。

  报告首先深入解析了江苏园博园城市展园的场地原貌,基于对立地条件和江苏文化的深入剖析,以“高远、深远、平远”之层次和视角整合场地高差,因地制宜地结合13个城市的地理人文特点,提取各城市传统园林片段或文化记忆,形成五大分区总体格局。城市展园以再现“消失的园林”为主题,融历史、文化、景观、技术、艺术为一体。其中以水系与水景的组织设计为亮点,创造丰富水景的同时,整治水质水体,解决场地排水、泄洪等功能性需求,达到低碳技术与空间塑造共赢的目的。

  报告介绍了2022冬奥崇礼主城区空间品质提升项目的设计解题,即秉承“心象自然”的设计理念,认识自然、解读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应性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项目依托总设计师制度整体把控的高度,体现了规划、景观、建筑、历史、交通、照明六大专业一体化设计的协同广度,挖掘水下太阳能光伏技术、3D打印技术、高强度轻质复合材料技术、极寒地区植物选种及反季节种植养护技术、最小干预遗址展示照明技术、道路设施及街景集成技术六大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深度,坚持全设计流程伴随式服务的时间长度,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总体效益。为崇礼留下绿色可持续的冬奥遗产,向世界展现生态人居的城市样本。

  报告梳理苏州河19世纪40年代至2017年的环境恶化及整治脉络,并依托苏州河黄浦区段滨河公共空间带改造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木设计协同合作;并通过东二区区段、九子公园、划船俱乐部、介亭、第一加油站、飞鸟亭、防汛墙等例子,生动地阐述了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系统性的公共空间营造、城市历史的透明叠合、基础设施的景观化复合利用、多样化的亲水关系营造、空间营造中的绿化种植、精细化细部考量、重回母亲河的多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介入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重塑城市特征空间的认知。旨在在新老的叠加中寻找平衡,产生魅力,获得空间场所的激活和新生,探寻能够实现城市地区整体性的同时保留多种末来发展可能性的更新方法。

  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采石场花园、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园博园未来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景观设计需要借助原型的力量,借助场所精神,将人工创造的内容与场地特征紧密融合成一体,将景观的范围扩展至大地和天空,将人工融入自然,将自我融入世界,才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与之共鸣。景观设计的过程就是以新的线索将景观的本质具体化,通过补充、调整要素,使景观结构更清晰,自然特征更明显,让景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将场地特征转变为场所精神。

  报告题目:文明的脉络、成长的足迹——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探讨(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

  针对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考古遗址和公园结合的典型范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王城结构、城址历史水陆格局、文化历史价值、历史环境风貌等内容,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四大手法和策略,即保护遗址本体和相应的物质环境;恰当展示遗址价值,适度提升景观品质;改善旅游服务配套,满足公园游赏需求;遗址公园主题的活化利用——增加互动体验,并提出:1)遗址公园建设首在“保护”;2)文化展示重在“活化”;3)公园共享强调“友好”。最后总结道: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关系一直都是遗址公园建设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遗址的保护手段与精度正逐步深化,如何为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

  报告围绕“身处高密度城市的体验”展开,用3个例子揭示了现代城市空间逐渐被高层建筑、基础设施和桥梁所取代而导致归属感缺失的现象。通过对比中国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指出当前为了让步于经济的增长和现代的舒适,城市发展摒弃了沿用数千年的传统邻里模式,向与自然分离的城市生活转变,因而丧失了地方性和自然属性。但城市与自然应当是亲密的,应当结合中国千年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审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画诗意的对密集城市生活的新理解,重新拾回地方住与归属感。

  报告从数量众多的实践项目出发提炼设计思考,阐述新山水设计方法并指出新山水是一个动态进化的设计方法,是因其“源于实践,归于实战”的出身所决定的。认为城市转型挑战了风景园林的核心壁垄和专业知识,我们要适时做出方法的调整与应对。由此报告以两山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山水资产化,阐述新山水四重价值主张:自然(生命共同体)、文化(情感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经济(利益共同体)。并以西安高新区核心区50平方千米总体咨询顾问为例阐述城市总体设计;以广州望岗旧村改造论证地方知识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从广州永庆坊三期改造和贵州•饮马湖公园提出策划先行运营前置策略。最后认为通过展现某种固有价值并以此成为资产的具有吸引力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消费,而是以共有为目的将山水永远持续下去,这将是设计师的新的责任。

  当前城市存量空间更新行动日益高涨,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市民行为和心理需求、如何解决绿地场所的公平性和如何通过空间场所精神拓展绿地效应的多样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报告围绕上海北外滩滨江绿地、天安千树滨水公园和松苑立体花园的更新设计,通过构建“可达性、自然性、文化性、艺术性、融界性”五性综合网络体系设计与方法论系统阐述、解析绿地更新中的场所精神。从人、自然、花园、场地、生活、文化、行为、艺术等场景要素进行探索。最后指出,城市更新是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人的生活行动为载体,要站在城市发展的维度,历史的深度,文化的高度,生活的适度来构建场所与场所精神。

  报告题目:基于鸟类生境营造的城市公园设计——杭州市三江汇中央绿心公园(长安沙)方案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鸟类栖息受到极大挑战,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又进一步影响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奇异果APP官方网站。报告以杭州市三江汇绿心公园(长安沙)为例,充分调查现状场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提出基于鸟类生境营造的设计愿景——都市中的自然之眼,以生态显现度高的生物(鸟)作为主体,建构生物—人—地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建生态文明新高地和山水诗意栖息地。报告从生态系统,村落发展,特色体验,产业模式等四大核心问题系统介绍了项目的具体设计策略:生态系统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管护组合形成九大生境;构建形成三生三心的村落发展模式;以自然教育为基础打造特色体验的观鸟活动等;产业发展以第一第三产业融合的花事鸟事研学体验为主。项目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分析,最终构建出人群、场所、生物和谐的自然生境系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报告从杉木代表植物——水杉的故事着手,点出水杉“朴实挺拔、向阳而生”的精神是每个风景园林人品质的线个设计实践,解析了杉木到杉林的转变。南京钟山风景区燕雀湖湿地公园设计,尊重文脉,打造特色景观界面,以林相营造为特征,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溧阳一号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充分发挥风景道的串联功能,以“无为而治”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马鞍山长江两岸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综合整治规划,科学系统的进行生态修复和规划,形成了一个山清水秀、节奏分明、开合有度的沿江景观序列。

  风景园林实践的主体是营造观念中的理想自然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网站动态,实现从场地到场所是一个转换过程,而转换的场地对象则是多元的,其中对于弃地自然的改造转换则是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当代特质。演讲者通过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河南三门峡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方城景观和北京首钢金安桥李当山渣池3个不同的弃地类型,即采石废弃地、苗圃弃地和钢铁厂弃地改造的设计实践回顾,阐述了弃地自然之魂在“魅魄”之间,场地中“魅”的阴柔和“魄”的阳刚之间的张力是形成场所灵性之源,而设计者的场地体验通灵则是诱发设计灵感的途径。

  报告突出强调将风景园林研究应扎根于土地,解读自然进化和人类互动在土地上留下的痕迹。重点讲解了瑞士风景园林师——基纳斯特(Dieter Kienast)设计的“伯尔尼法语学校”和“苏黎世Gotthardstrasse的Swiss Re庭院”2个作品,并论及他如何受到奥地利作家汉德克(Peter Handke)的现象美学影响。通过介绍基纳斯特的作品,揭示基纳斯特如何通过形式的塑造来渲染景观体验,并将其作品的核心方法归纳为“身处场地与形式探寻”。

  第一场圆桌讨论由王向荣教授主持,参与嘉宾有王建国院士、张大玉副理事长和成玉宁教授。各位嘉宾主要探讨了以下2个问题:1)在一级学科设置方面,风景园林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年轻教师和学生对于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有些迷茫,学科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应该如何寻求突破空间;2)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学生在作业中对此依赖越来越多,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3位嘉宾一致认为,风景园林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必不可少,相关专业人员应该总结出多年来学科自身持久稳定的内核,将其做强做实,积极理解改革,抓住机遇,高质量发展专业,充实学科内涵,做出自己的成绩;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学生阶段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将AI作为辅助,很好地利用起来,但是不能主导设计。

  第二场圆桌讨论的参与嘉宾有葛明教授、章明教授、Lee Parks总监、李永红副总裁,以及青年学者北京林业大学边思敏老师、南京林业大学张金光老师、东南大学施佳颖老师。几位青年老师的问题重点为:1)设计方法论的介入以及对于实践的帮助,如何将方法论引入教学中;2)个人的经历、对自然的感受如何融入设计实践中,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经历来引导实践;3)作为建筑师,如何看待时间的概念,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人、自然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嘉宾们认为遗址公园的设计需考古、城市规划、管理团队及后期运营团队协同合作,形成团队机制,让保护和改造达到一种平衡,以寻找到最佳的价值;作为设计师应该多感受自然,从自然中领略设计的精髓,以更好地融入实践;场所精神需要诗化地呈现出来,自然在做功,时间在做功,我们需要尊重时间,感受时间的厚度,让场景变得更加具有价值。

  第三场圆桌讨论的参与嘉宾为孙虎董事长、虞金龙院长、陈楚文教授、严军教授、朱育帆教授,以及青年学者同济大学汪洁琼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诗阳老师、东南大学成实老师。青年学者的问题聚焦在:1)以上海为例,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关系?2)在更新类实践项目中,如何协调“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关系?3)魅、魄、装饰、质感、自然之间的逻辑关系?4)如果将视角放大到整个城市,基于鸟类的生境设计有哪些可以设想的空间机会?嘉宾们认为海派园林是上海的特色,海派就是海纳百川,有包容性,上海的景观也强调在地性,尤其是精细化,这样才能成就具有上海品质的景观作品。城市更新项目中有设计师、政府、居民等不同角色的参与,只有将他们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更新项目,更有智慧地处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关系。“自然”是当代观念建构问题,“装饰”是历史关系与自然关系建构问题,“质感”是体验通感建构问题,而“魅”“魄”是场地的阴柔与阳刚之力,它们都是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是解决场地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灵感来源。用东方智慧引领人们做生态市民,将旅游观光、自然保护、产业结构等相结合,就能够在城市里和城市周边营造出种类多、范围广的鸟类生境模式。

  王向荣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目前行业中相当多的论坛主题都较宏观,像此次论坛一样聚焦某一实际的设计主题展开研讨的会议较少。风景园林是对地表的塑造和管理,如何将场地转变为人性化的场所始终是风景园林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切实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风景园林师不光要做科研,更要做设计;不光要写论文,更要学会将所思所想变成好文章。

  主论坛总结环节的最后还进行了颁牌仪式,金荷仙社长邀请王向荣教授、王磐岩副理事长、左小平秘书长、成玉宁教授、朱育帆教授等嘉宾为此次会议的承办、协办单位和《中国园林》杂志社的协办、理事单位颁牌,感谢他们对此次会议的鼎力协助和长期以来对杂志社的支持!此次研讨会主论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顺利落下帷幕!

  原标题:《业界动态 2023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论坛暨 “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实践的方法与思维”研讨会主论坛在南京顺利举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奇异果APP官方网站奇异果APP官方网站奇异果APP官方网站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