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促发展,三地共奋进。近日,北京日报记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数提升较快,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MP-QKD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研究成果表明新闻动态,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在不需激光器锁频锁相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远距离安全成码且在城域距离有较高成码率,极大地降低了协议实现难度,对未来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然界中,当光照射在细微处大量有序结构上,会发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干涉等反应,由此产生的颜色被称作结构色,比如昆虫和鸟类呈现出的彩色翅膀。这一过程并未用到“颜料”。西湖大学的仇旻教授和团队成员从这个现象中获得灵感,尝试利用超快激光在材料表面制造微纳结构以产生结构色。近日,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了该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将氮化钛和氮化铝钛这两种超硬陶瓷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作为特殊“纸张”,在其表面利用超快激光进行微纳加工,实现“飞秒激光无墨彩印”,为激光无油墨彩色打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德勤中国联合发布《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 2022 》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 37 个典型城市中,北京在影响力方面排名第 3 ;在二级指标层面,科技创新排名第 2 。据介绍,该报告基于吸引力、影响力、联通力 3 个维度,构建由 11 个二级指标和 25 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评估框架,并针对全球 37 个典型城市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伦敦、纽约、巴黎、新加坡、首尔、香港、北京、东京、旧金山、哥本哈根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排名中位列前 10 名。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以天然生物质和天然矿物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具有优良隔热和耐火性能的纯天然仿木气凝胶。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全天然仿木气凝胶的隔热和防火性能均优于天然巴沙木和大多数商业海绵,有望成为现有商业隔热材料的理想替代品。
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将落户北京,将突破区块链领域的基础性和前沿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成为国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力量。该中心由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建设。
2022 年,北京市在药品安全监管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1 个创新药、 3 个新药获批上市, 112 个 1 类创新药获批临床试验, 20 个医疗器械创新产品、 9 个人工智能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北京市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疫苗、检测试剂产品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一。
2月9日,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迎来了首次“太空漫步”钢结构制造。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钢结构制造